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定價:220元
特價:187元
在佛教中,所有被稱為「經」的書,都是印度的書,必須是佛說的才是「經」。但唯一有本由中國人講的,中國人編的也叫「經」,這就是《壇經》。
葛兆光在講解《壇經》時,特別切入幾個重點。
一是六祖惠能所代表的南宗,與神秀所代表的北宗之間的差異。神秀認為,每個人心都有可能是清淨的佛性,卻也跟明鏡一樣,避免不了外在灰塵的污染。所以需要採用傳統佛教所保持的一些修行方法,通過漸修來達到真理境界。但是惠能所代表的南宗認為,外在世界是虛幻的,這些都是因緣湊合的結果。所以你只要轉過身去,此岸就是彼岸。
過去北宗認為,從此岸走到彼岸,要苦苦修行,走得非常辛苦。但是南宗回轉過來,認為原來此岸就是彼岸,人心就是佛心,於是當下解脫,所以惠能的說法,是一個頓悟之說,這就和北宗神秀的說法截然不同。在這一點上,北宗和南宗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點點的差異,但是實際上差別非常大,
二、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壇經》不同年代出現的版本字數有所不同,越晚出現的版本字數越多,可見我們現在看到的《壇經》除了惠能口述之外,也加上後人整理修訂的文字。
三、禪宗的中心思想。最重要就是要瞭解,什麼是什麼是靜坐?什麼是空、無?什麼是直心、頓悟?為什麼要不立文字?

導讀者簡介:
葛兆光
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現任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學,著作有《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兩卷本)、《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等。

繪者簡介:
李志清
生於香港,為香港當代藝術家協會會員,從事繪畫相關工作,包括漫畫、插畫、水墨畫、西洋畫。1992年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2007年獲日本首屆「國際漫畫賞」,2008年獲星島集團「傑出領袖獎」。曾出版漫畫《三國志》、《水滸傳》、《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孔子論語》、《孫子兵法》等等。

版型試閱:
      正確版型以實書為主

內容搶先看
 大家可能聽說,在唐高宗時代,廣東新州有一個樵夫姓盧,他家的祖籍是現在的北京,他父親那一代發配到了廣東。這個人以砍柴為生,贍養他的母親。有一天他在城裏面賣柴,遇到一個人唸《金剛經》,據說他一聽《金剛經》,馬上心裏面一動,覺得這裏面有開啟人心智的真理。於是他就問唸經的人說,你唸的是什麼?這個人說我唸的是《金剛經》。他說你在那裏學的呢?那個人告訴他在湖北黃梅,黃梅有一座山,這個山上有一個老和尚,我就是從那裏學的。這個盧樵夫就到了這座山上去尋找真理。他到了山上以後,見到了這個著名的老和尚弘忍,是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說你是野蠻人,你又是南方人,你到我這裏來幹什麼?砍柴人說,我雖然是野蠻人,也是南方人,但是佛法沒有南北,我也是來追求真理的。弘忍當時就覺得這個人有慧根,很有出息。但是,為了不讓眾人生疑,就讓他去勞動,勞動了8個月以後,這個弘忍年紀大,要選接班人,他怎麼選呢?就讓門下弟子每個人寫一首詩,來表示對佛教真理的理解。這個時候大家都說我們都不要寫,因為有一個年紀大的老學生,叫神秀,這個神秀學問好年紀大,他代表大家寫一個就算了,反正接班人就是他了。神秀也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寫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這詩寫得很好,包涵了佛教的真理。傳統佛教認為,一個人內心是有佛性的,可是外在的現象世界那種虛幻的,骯髒的,誘人上當的灰塵是會污染、遮蔽這個青天白日的,所以你一定要經常擦乾淨,在靈魂深處鬧革命,這樣就可以保持身心清靜,到一個卓越的境界。
  這首詩寫出來之後,有人唸給盧樵夫聽,他聽了以後,說好是好,但是不徹底。他央求別人代筆,也寫了一首。他說,「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他的意思是,智慧本來就不是樹,大家知道菩提是智慧的意思,心靈也不是鏡子,人心中的佛性永遠是清淨的,哪有什麼塵埃?塵埃按照佛理來說,本身就是虛假的東西,所以人性本身就是乾乾淨淨的,怎麼會染上塵埃呢?這是禪宗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正是因為前後這兩首詩,意思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所以這兩首詩的代表人物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的兩個佛教流派,這就是禪宗的北宗和南宗。
 為什麼這兩首詩代表了這麼不同而且重要的意思?北宗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是說,每個人心都有可能是清淨的佛性,但是佛性雖然像明鏡那樣清澈,卻也跟明鏡一樣,避免不了外在灰塵的污染。也就是說,如果你把明鏡和灰塵都作為實在的東西的話,這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很多佛教經典都講,人心本來就像大海平靜無波,但是經不住風來吹,於是就會起浪,就像一個明鏡,雖然是清澈的,但是經不住外面很多灰塵,就會形成污染,這個污染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你要經常擦,讓它永遠保持乾淨,使得你的心靈處於一種乾淨、自由、淡泊的空靈狀態。我們用唐代常建的詩來說,就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它使得人心也處於一種空的狀態,佛教當中「空」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到了惠能寫的那首就不一樣了。六祖惠能說,「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他說,人心本就是佛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是乾淨無比的。至於說灰塵和黑雲,只是鏡子當中的虛幻假相,按照大乘般若學說,所有都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永恆,無論你擦不擦都是這樣。人心是清淨的,灰塵是虛幻的,只有心中產生了一些誤解,你才會把灰塵當成是真的。這就像柳宗元的詩「心鏡本洞如,鳥飛無蹤跡」。惠能是開創佛教中國南宗的重要的人物,他還沒有把話說得很絕,沒有把道理推到極端,真正推到極端的是他的學生馬祖道一。他把這個問題講得非常清楚。他說鏡子是乾淨的,本來鏡中無象,只是隨緣成象,但並不妨礙鏡子本身是乾淨的。鏡子擺在那裏,人來了映在上面,鏡子上面就有象,人走了,沒有照到他,就沒有象,你何必說他是有還是沒有的呢?你硬說擦灰塵,那你就把灰塵當做是真的了。如果說,鏡子裡面和外面,一樣都是空的,虛幻的,如果你還當它有,那你就有一個「有」的障礙在了。如果真是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初不作計較,而隨處見成,所以僧肇說:「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人心本來就是乾淨的,人心本來就是佛性,你只要回到你的人心,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了,所以要放下心來,應該吃什麼吃什麼,應該睡覺就睡覺。這才是中國南宗禪宗的徹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