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220元
特價:174元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認為司馬遷有卓越的見識和寫作能力,其著作《史記》一書「範圍千古,牢籠百家」。並且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指出:「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
清末的思想家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他對《史記》評價甚高,並且主張此書「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南宋史學家鄭樵在其著作《通志》中,讚賞《史記》的影響時指出:「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
身為日本資生堂的第三代創辦人、名譽會長福原義春,也喜愛閱讀《史記》。他曾在訪談中談到:「人生會累積許多經驗,越來越會發現,許多成功與失敗的模式是類似的,把歷史縱深拉到兩千年前的《史記》,當時的人已經經歷過各式各樣的人生經驗,在其中累積智慧與教訓,而且在現代依然適用,這些都是免費學習古人的智慧。」他認為:「由古鑑今,可以從《史記》汲取古人的智慧,讓自己免於重蹈覆轍,得到許多收穫。」
這本書的導讀者葛劍雄,現任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他認為在西漢官員中,《史記》作者司馬遷的遊蹤是見於記載的最廣的一位。在當時一般的官員和士人,如果沒有職務需要或特殊原因,親自遠行是很困難的,經歷的地方也有限。因此,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代表著突破了漢朝人的地理知識圈,開闢了一片新天地──西域。他說道:「張騫將自己的見聞向漢武帝做了詳細的報告,而且講得很清楚,哪些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哪些是聽說的。司馬遷作為太史令,將這些都做了記載,成為《史記》和以後的《漢書》中主要的資料來源。」

《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大宛列傳〉記載了古代中亞地區的地理、歷史、各民族的風俗,是研究古代中亞歷史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替張騫立傳,但卻把張騫如何率領使團順利到達烏孫,又到了大宛,他的隨員將西域的葡萄、苜蓿引入漢朝,成功鑿通了絲綢之路等經歷,全記錄在〈大宛列傳〉裏。張騫的遊蹤完全突破了漢朝人的地理知識圈,開闢了一片新天地——西域。 導讀者葛劍雄教授認為張騫這個人物他忠於國家,一心建功立業,膽子大,想像力豐富,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善於用人,愛護下屬。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像張騫這樣的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後繼無人的原因,是由於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鄉土觀念,形成安土重遷的習俗;「夷夏之辨」民族的優越感,以及中央集權體制,控制人民行動自由產生的負面影響,導致缺乏外向發展的動力。因此,我們可以把張騫的成就看成一個時代的產物,在他背後有著無數的無名英雄促成這個劃時代的成就。

原著
司馬遷
中國古代史學家和文學家,出身史官世家。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而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及判處腐刑。此後司馬遷決心「隱忍苟活」,以完成著書宏願。出獄後,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成為中國史書的典範,被後世尊稱「太史公」。

導讀
葛劍雄
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圖書館館長,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等。從事歷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方面研究。

2.0 繪圖
李曼吟
1985年春天出生,擅長設計與繪畫,對於美好生活存在無限憧憬。喜愛插畫是因為它既淺又深的寬廣度,足以填補生命與靈魂中大大小小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