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220元
特價:174元

 
著名專欄作家費迪曼在《一生的讀書計畫》中有如此評價:「《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英國歷史學家麥可‧葛蘭特,研究領域為羅馬史,撰寫與翻譯的著作超過五十本,其中最知名的是翻譯羅馬學者塔西陀的《編年史》與西塞羅的相關著作。他認為《沉思錄》是最為敏銳而富於哲思的古代著作,也是歷來帝王著述中最為傑出的一部!
中國著名學者梁實秋,在1958年受託翻譯《沉思錄》。在譯序中指出:「自古以來,有操守、有修養的哲學家歷代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吒風雲的皇帝也是史不絕書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學家者則除了馬可‧奧理略恐怕沒有第二人。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曠世奇才於無意中給我們留下了這一部《沉思錄》,我們藉此可以想見其為人,窺察其內心,從而對於為人處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領悟,這部書不能不說是人間至寶。」
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家與哲學家雷朗,曾任法蘭西學院院士。他指出:「馬可.奧理略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任何國家、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
這本書的導讀者梁文道,以觀察、發表文化評論而聞名。他認為:「也許我們不一定每個人都在讀《沉思錄》,但是說不定各位都能夠找到一本你能夠讀一輩子並作為自己人格修養的書,也許它是馬可.奧理略的《沉思錄》,也許它是巴斯噶的《沉思錄》,也許是劉墉的書。」

《沉思錄》是由古羅馬的哲學皇帝馬可.奧理略(121-180年)所著,共十二卷,是一個皇帝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札記,後世則視此書為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作。《沉思錄》書名是由後人所取,因為奧理略並沒有想過要出版這本作品,這本書是留待自己用的──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說話跟懺悔、發自內心的一種靈性的反思。這本書的導讀者梁文道認為,在奧理略做皇帝的經驗裏,歷經戰亂、災難和帝國的衰落,使他不得不更依賴哲學,來把握住自己。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奧理略節欲的思想、過樸實的生活,以及主張以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激情,如:「那對深厚的名聲有一種強烈慾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的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堙滅無聞。」
  奧勒留在這本書裏沒有什麼新見,他在重覆的是以前斯多葛派其他哲學家講過的東西,這本書重要的地方,在於他總結了別人教育他的東西之後,把它化為一組的規律,每天重覆地在寫這些規律,然後把這些規律應用到自己的生活處境之中。簡單講有三大規律。第一、你對世界的感知必須是客觀的,第二教條是要正義地對待他人,第三條是紀律化自己的意志。
  奧理略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非常講究用字,甚至是有推理的部分,把它當作書來看不夠完整;把它當日記來看的話,又太完美。奧理略的母語是拉丁文,但是他卻選擇用希臘文來寫。梁文道認為奧理略是要跟自己製造一個距離,他恰恰不想要自己像一般人寫日記那樣,他要的是跟自己保持一個距離,他透過寫作跟自己製作一個內在的張力,所以他用第二人稱,就是自己在跟自己對話。透過這樣的寫作過程裏,每天修練自己,簡單的說《沉思錄》其實是奧理略的修行筆記。今天的讀者也可以反覆在書裏尋得一種心靈的退隱與安慰、自我的意志訓練,使我們願意坦然地接受世界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導讀
梁文道
作家、牛棚書院院長、時事評論員,曾在多個電視電台媒體亮相主持,是全方位的傳媒人。著有《弱水三千:梁文道書話》、《常識》、《噪音太多》、《我執》、《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等。

版型試閱:

    正確版型以實書為主
試讀:
《沉思錄》這本書其實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它在歷史上非常有名,而且這本書的作者成為一部好萊塢電影《神鬼戰士》(Gladiator)裏的一角。這部電影說的是一個羅馬皇帝被他的兒子暗殺,然後這個皇帝的將軍出來為他報仇,把那個壞皇帝幹掉的故事。《神鬼戰士》裏被勒死的老皇帝,就是我們這本書的作者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他的兒子康茂德(Commodus)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壞蛋,被稱為第二個尼祿──就是一把火把羅馬燒掉、非常壞的一個皇帝,與他的父親相當不同。這位我們在電影裏面看到的那位年邁的老父親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崇高的聲譽,黃金時代的羅馬帝國十二個皇帝接續,他在那十二個皇帝中間樹立了特別好的聲譽,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哲學家皇帝“Philosopher king”。

哲學家皇帝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勾畫過一個非常理想的世界藍圖。在這個世界裏,國家領袖應該是一群哲學家,因為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最為清楚如何公正地處理國家大事。希臘哲學在政治與倫理學方面常討論的主題是「正義」,他們討論的是「什麼是好國家?」、「什麼是正義的國家?」等議題。誰最了解正義?自然就是哲學家了。因此,從柏拉圖以來,歷代一直有人期望出現一個哲學家皇帝般的人,像是中國人所說的「內聖外王」的聖王。同樣的情形也出現於歐洲,東歐國家在1989年重新民主選舉之後,像捷克就出現了哲學家總統哈維爾,當時大家都很興奮,因為那是一個被期待的角色。那麼由哲學家來當皇帝,他是不是會當得特別好呢?也許不一定。又,哲學家皇帝作為哲學家是否也一定做得特別好呢?當然也不一定。
記得當年去中國內地的時候,看到很多出版物讓我嚇了一 跳,比如他們會討論「毛澤東的哲學」、「周恩萊的哲學」,以及「鄧小平的思想」等。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希望領導人會像個哲學家那樣,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有一套綱領、一套看法。奧理略並不是這樣的一個皇帝,他不是一個以哲學治國的皇帝,相反地,他是在當皇帝的經驗裏,發現自己不得不更依賴哲學以把握住自己。

領導者的枕邊書
和中國的乾隆皇帝不同,奧理略寫完這部札記之後,並未打算出版。乾隆寫詩寫到還要發「御制詩」,送給全國文武百官,讓文武百官們誠惶誠恐地看到明明寫得很爛的詩,還得寫一個謝表上呈,感謝皇上聖明。後來,這部札記不知如何便流出市面,之後便傳到了君士坦丁堡,因此一直在東羅馬帝國部分散布,與此同時,在西歐這邊,這本書便消失了。
等到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沉思錄》才輾轉地隨著過去君士坦丁堡所保留的其他古代希臘羅馬典籍,傳回西歐。當時觸發了一個很重要的運動,就是「文藝復興」。而在這個運動裏,西方的學者,尤其是義大利的學者,初次看到這本書時便非常驚訝。他們原本以為是本很有歷史價值的書,因為它是羅馬皇帝所親自寫的私人記錄。然而,之後他們就很傷心地發現:在這本書之中找不到益於當時歷史研究的資料,於是就冷落了它。一直到浪漫主義時期,人們才重新發現《沉思錄》的重要性。歐洲的作家、學者們開始發現《沉思錄》非常符合浪漫主義的理想,因為它完全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地說話與懺悔,他們喜歡那種感覺,認為那是一個人於內心湧現的靈性反思。因此,浪漫主義時期的思潮造成了對於《沉思錄》價值的重新發現。而在這本書的流傳過程中,被冠上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名字──《沉思錄》。
《沉思錄》自從浪漫主義開始流行之後便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像是作家歌德,還有當時德國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也很喜歡。自當時起,這本書就經歷了一個很奇怪的傳統,許多國家的領導人都很喜歡讀這本書,包括柯林頓。柯林頓床前放的、幾乎每個晚上都要看的就是《沉思錄》。然而,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我們不需理會國家領導人或皇帝看這本書的問題,而是必須注重在另一個方面。

奧理略:「意外」的皇帝
奧理略非常聰明,是一個貴族子弟,他當上皇帝其實是一個意外。當時在他之前,羅馬皇帝的繼承有一個傳統,亦即不傳子,而是傳給養子。例如皇帝看到他的貴族、親戚之中,誰比較出息的,便把王位傳給誰。為什麼奧理略打破羅馬傳統、把王位傳給那個壞兒子呢?因為他被兒子所殺,然後篡位的。因此,在他以前,王位的傳承是傳給貴族間的親戚。他小時候就被選中過,但為何說是意外?因為當時雖然大家都很欣賞他,覺得他很有才華,但是怎麼看奧理略都不太像是一個能當皇帝的人,而這關係到當時大家對羅馬帝國皇帝的看法。
在羅馬帝國中的皇帝地位非常崇高,羅馬講究榮譽,講究在公眾生活面前出色的辯論技巧。因此皇帝要學習修辭學,要展現自己的勇氣,讓別人承認你的身分跟地位,這些都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男人要在公共領域中競爭,追求一種華麗跟尊貴的外觀,而羅馬帝國的皇帝穿的紫色袍子就是這種尊榮的象徵。紫色作為皇家、尊貴的象徵傳統,始自羅馬帝國,這就是迄今為何仍以purple這個字來代表「帝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