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的房間》的中譯者張秀亞,讚嘆「這篇文章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波浪般的動盪,春日園地般的色彩繽紛,秋夜星空般的炫人眼目。最妙的是:上一個句子給你的鮮明印象,你還未來得及給予適當的反應,接著在下一句中,她又推出一個更繁複神奇的,當你正在想借了其他句子的幫助,找到它的詮釋時,而她那支筆卻又輕盈而俏皮的溜走了。」 |
|
英國曼布克獎評委主席何米昂.李,曾撰寫《吳爾芙傳》。她認為《自己的房間》中最過人處在於虛構出莎士比亞的妹妹,描寫她與兄長同樣才華洋溢,卻囿於時代下的性別歧見而充滿痛苦的人生,正如吳爾芙其他關於女性主義的書寫,悲劇性地陳述女性的生活現狀,與在逃脫現實的想像裏,如何可能獲致不同的命運。 |
|
凡妮莎貝爾之子,亦是吳爾芙的侄子昆汀.貝爾,為美術史學者,曾出版吳爾芙傳記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並撰寫Bloomsbury Recalled敘述關於布魯姆斯貝里團的回憶。他認為閱讀這本書時,彷彿可以聽見吳爾芙的聲音,而能更靠近她獨特的會話式寫作風格! |
|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她指出,在當時那個英國社會,吳爾芙連進大學圖書館都必須有男性陪同,而且女性的財產權法定經由丈夫處理,這篇主張經濟獨立、空間自主的文章無疑是個大膽的前鋒。 |
|
這本書的導讀者張小虹,認為《自己的房間》是小說,又很難說它是小說,吳爾芙通過這樣的敘事技巧,要表現出她生命哲學的基本信念⋯⋯《自己的房間》所凸顯的,正是「間」美學/政治,由「間」去顛覆「自己」與「房」作為獨立固定的指涉,讓「擁有」(one's own)的封閉性成為「非擁有」的開放性、「非人稱」的流動性、「非主體」的創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