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220元
特價:174元
清代文學家俞樾修改石玉崑的《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即是現在廣為流傳的版本。他稱讚此書:「事蹟新奇,筆意酣恣,描寫既細入毫芒,點染又曲中筋節。正如柳麻子說《武松打店》,初到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甕甕有聲;閒中著色,精神百倍。」
國寶級的布袋戲大師黃海岱最擅長「公案戲」,而《七俠五義》則是這位大師的最愛。他曾說:「《五義》我最喜歡演,《小五義》、《包公案》比較有義氣,他有五個兄弟結拜,結果死了一個,大家哭得很慘,大家很慘,為了這個排第五的死了,冤仇沒有報是不行的,……那些很有義氣。」為了紀念黃海岱,次子黃俊雄將父親生前最愛的戲《七俠五義》重拍,以《包公俠義傳》為劇名。
台灣知名作家柏楊也曾說道:「我看《小五義》、《七俠五義》、《續小五義》以及《荒江女俠》、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我說,就那時候,激發出來一個小男孩心靈上,對俠義行為的崇拜情操。」
在《人間萬事‧江湖》一文中,星雲大師談到江湖人士的義氣時,他指出:「我們從《史記‧遊俠列傳》或《七俠五義》等民間的通俗小說裏,可以看出一些江湖人物的義氣,如果你敬重他,他捨身捨命為你奉獻,如果令他不恥,他也會除惡務盡。」
這本書的導讀者張大春,知名的華文作家。從閱讀《七俠五義》中,可以得到許多知識,他說道:「我會看到背後被武功、機關、陰謀所遮擋的社會關係、人情世故,甚至是到底什麼是市井生活當中必備的知識,這些都是《七俠五義》告訴我的。包括透過錦毛鼠白玉堂和書僮雨墨的對話胡扯閒篇,講吃魚的方法,我想到就會樂,我並不會用這種方法去吃魚,但是這個段子代表了說書人對一種客觀知識與經驗的隨興追求,以及那個追求給讀者的想像活動帶來的樂趣。」

《七俠五義》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寫了賢臣包拯的事蹟;隨後的四十回,以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的「貓鼠」之爭為線索,交代了「五鼠」歸附包拯的經過以及包拯與俠客們舉拔年輕清官、彈劾懲處權奸與貪官的情形;最後五十回,以顏敏巡撫襄陽為中心,由七俠引出王義剪除襄陽王黨羽、打探襄 陽王陰謀的故事。
從《史記》裏的荊軻、豫讓,談到《七俠五義》裏的展昭、白玉堂,導讀者張大春認為中國的俠,或是俠義是基於在一個共享、共有的背景、價值觀,以及思想傳統而形成的。俠最初就是由非常典型的隱形契約──信諾──出發,轉變為另外的各種價值,比如說「不二心」、「為後世法」,也有人認為「齊生死」還不算,甚至要「泯是非」、「一得失」乃至於「去榮辱」。張大春認為俠的概念是活的、是流動的,但是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無論這個俠是什麼時代出現,俠客都是距離最核心的,最高的權力有一段最遙遠的距離,這是俠的一個獨特的人格特質,所以張大春說:「真正的俠是要懂得《逍遙遊》和《養生主》的」。
張大春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閱讀觀點:「我會看到背後被武功、機關、陰謀所遮擋的社會關係、人情世故,甚至是到底什麼是市井生活當中必備的知識,這些都是《七俠五義》告訴我的。包括透過錦毛鼠白玉堂和書僮雨墨的對話胡扯閒篇(第三十三回),講吃魚的方法,我想到就會樂。」

導讀
張大春
曾任時報週刊編輯、中國時報撰述委員。曾任教輔大中文系講 師、受邀為美國IWP訪問作家、香港嶺南大學駐校作家。也為胡金銓等重要華人導演編寫過電影劇本、創作流行歌曲,亦曾製作主持電視讀書節目《縱橫書海》、 《談笑書聲》電視節目,現專事寫作,並長年主持News98電台「張大春泡新聞」節目。

2.0 繪圖
阮光民
2004於GO漫畫創意至連載 光與閣,2003威瑟科技任職手機遊戲美術,2002名揚四海漫畫版與蔡岳勳導演合作,2002連環漫畫寄禪大師傳,2001創作四格漫畫小妮日記,急診室的春天,2000獲大然新人獎 1998獲長鴻新人獎文字:是非 中興大學歷史畢業曾任歷史系助教,參與兒童雜誌小大地及挑戰機智王歷史之文搞撰述,多為歷史範疇之書撰述。
版型試閱:

    正確版型以實書為主
試讀:
《孫子兵法》一書共13篇,只有6000字,而關於道、境界、道德這一類的辭彙,儘管字數很少,但是它卻體現了《孫子兵法》的精髓和核心思想。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只就《孫子兵法》來講不行,應該有比較和對照。這樣我以德國的17-18世紀非常著名的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寫的《戰爭論》與《孫子兵法》對照比較。《戰爭論》一書,共124章,是西方軍事著作當中的經典文獻。我們看到《戰爭論》的第一觀點是「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沒有固定模式,每一次戰爭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各不相同。但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戰爭爆發之後,並未脫離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當政治不能解決時就需要用戰爭來解決。這個觀點大概成為我們解讀戰爭現象時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因此,可以說這個觀點是對戰爭本質性的一個精確的描述。那麼,我們看看《孫子兵法》裏面有沒有這樣的思想呢?《孫子兵法》開始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個「兵」就是講的戰爭,戰爭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因為它關乎百姓生死,國家存亡的問題,因此每一個統治者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我想這話和《戰爭論》裏面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2500年前的孫子已經認識到了戰爭不是獨立的現象,而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所以孫子說,對戰爭的問題一定要慎重地對待,這就是「慎戰」的思想。孫子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孫子告誡統治者對待戰爭要慎之又慎,因為「死者不可以複生,亡國不可以複存」。
孫子更加強調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慘痛的危害以及大量財產的浪費。那麼,如何考察戰爭問題呢?孫子提出從五個方面去認識:「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所謂「道」,是指「令民同意」既是指君主要關心民眾,符合民眾意願,達到目標一致,如此可以同生共死。「天」指晝夜、寒暑、四季。「地」指地勢高低,路程遠近,地勢險要,戰場的廣闊狹窄。「將」指軍事指揮者足智多謀,賞罰有信,關愛部下,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人員編制,管理制度物資調配。孫子特別把「道」放在首位來考察,這也是荀子在《議兵篇》指出的「善附民也」之意。我們可以認為二千五百年前的孫子已經對戰爭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戰爭論》的第二觀點是「戰爭的根本目的是徹底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此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爭才能達到。戰爭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而孫子並不以為戰爭是解決問題第一選擇。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在孫子看來:最佳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建立同盟,以外交手段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謂「伐謀」,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些謀略是對以往戰爭中的經驗事件的高度概括與總結。
孫子把「攻城」視為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在孫子看來士兵像螞蟻一樣盤梯攻城,死傷三分之一,還不能成功,是重大災難。孫子在用兵之法上主張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 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即「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由此,孫子提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用交戰的方式就能降服全體敵人,這才是最高明的。